主要構件是木架、滑輪、短軸、及繩索,其核心構件是滑輪。滑車使用繩索繞在滑輪中間的槽內。滑輪中穿一短軸,兩端固定在木架上,這種機械叫定滑輪滑車。1988年江西瑞昌古銅礦遺址發現商代中期的滑車,滑輪為五齒形,輪寬320毫米,輪的直徑是350毫米。圖1為《天工開物·作咸》記述的蜀省井鹽汲鹵機械,它由一個轆轤和兩個定滑輪組成,用牛拉轆轤作動力。很明顯,它比單個滑車的功效要高。還有一種復式滑車,在同一軸上裝有直徑不同的兩個滑車,直徑大的為絞,作為原動力由人搬動絞車,帶動直徑小的轆轤轉動,把東西吊起來。
明朝王圻、王思義編著的《三才圖繪》記述了煮絮滑車,這種滑車有點和上面說的滑車不同,是用環代替了滑輪。
在《孫子·攻謀》篇中,論述了攻占敵城時必須建造帶樓櫓的車,巢車是一種桿上安有滑車的活動瞭望臺,可見滑車在春秋時已擴大到用于軍事方面 。
中國古代有時把滑車、轆轤、與絞車統稱為“轆轤”,如遼陽三道壕漢代壁畫中 的“轆轤圖”,如山東東漢墓像石中的“轆轤圖”,以及四川城垛出土的漢代鹽場畫像 磚上的“轆轤圖”,它們有個共同特點是沒有曲柄,僅僅是轆轤的圓柱體變成兩頭大、中間小的細腰狀。這樣就克服了繩容易從滑輪中滑脫的缺點。由于這種拉繩式的細腰轆轤與滑車的工作原理相同,實質上仍是一種滑車,只不過是滑車向轆轤過渡的一種形式。
明朝王圻、王思義編著的《三才圖繪》記述了煮絮滑車,這種滑車有點和上面說的滑車不同,是用環代替了滑輪。
在《孫子·攻謀》篇中,論述了攻占敵城時必須建造帶樓櫓的車,巢車是一種桿上安有滑車的活動瞭望臺,可見滑車在春秋時已擴大到用于軍事方面 。
中國古代有時把滑車、轆轤、與絞車統稱為“轆轤”,如遼陽三道壕漢代壁畫中 的“轆轤圖”,如山東東漢墓像石中的“轆轤圖”,以及四川城垛出土的漢代鹽場畫像 磚上的“轆轤圖”,它們有個共同特點是沒有曲柄,僅僅是轆轤的圓柱體變成兩頭大、中間小的細腰狀。這樣就克服了繩容易從滑輪中滑脫的缺點。由于這種拉繩式的細腰轆轤與滑車的工作原理相同,實質上仍是一種滑車,只不過是滑車向轆轤過渡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