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和多元化一直被人提及,至于什么情況下運用,大家各有說法,作為專家,當然堅守自己的理論。但是同樣的理論被不同的企業運用,所得的結果卻迥然不同。
差異化和現在流行的某位學者的“切割營銷”極為相似,也就是從當前的行業中進行再次細分,提出別人未曾提出的概念,從而加以區分,減少最少的廣告成本,讓受眾能夠短時間記住你的品牌和品牌特性。
但是從實踐來看,差異化是僅適用于創業之初所用或者說是一個新品牌所用,它的優點是:從繁雜的同行業廣告中脫穎而出,但是如果一直堅持你這個差異化的觀點,企業是做不大的,盡管在“切割營銷”中,你已經屬于細分話語的領導地位,但是模仿者的產品隨即就跟了上來,你做廣告,別人做產品,最終你的市場份額還是逐漸下降。很多品牌當初紅極一時到現在銷聲匿跡,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奪得了“差異化區域”的領導者的地位之后,隨即展開的就是多元化,這個多元化進程,專家認為是“同業擴展”最為理想。其實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從商人的角度講,某些行業的同業擴展帶來的卻是毀滅性打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紡織服裝行業。如今服裝行業如日中天的大品牌,并且公司發展成集團化的,大多涉及到了別的領域,尤其是房地產行業。而堅守在“同業擴展”的紡織服裝公司往往會因為市場原因,雞蛋全部砸在一個籃子里面去了。
哪些牌子需要切割營銷?哪些需要多元化擴展(盡管品牌名聲不大,也做多元化擴展)?需要差異化切割營銷的,往往是初創的品牌或者是經營了若干年,市場仍然守在區域份額(某個省或某個市),這時候就需要劍走偏鋒。而經營了若干年了,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品牌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已經覆蓋到全國大部分市場了,就沒有必要再切割營銷了,這個時候你即使“切割營銷”,也無法改變消費者對你品牌固有的印象,如果你一直走流通市場的,做了十幾年了,這個時候你想通過策劃走高端,無疑結果是失敗的。舉例:你讓神州通過策劃賣1萬左右的筆記本或者讓奇瑞通過策劃賣100萬的車子,是得不到消費者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