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進入一個營銷制勝的時代,各種營銷手段、模式層出不窮。不管采用何種營銷手段或模式,其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那么,是不是利潤的大小就是衡量一個企業營銷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呢?顯然不是。
筆者認為,其實,企業的營銷活動做到最后玩的是境界。那么,營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營銷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賣了多少產品,不是你占領了多少市場分額,不是你賺取多少利潤,而是你獲取了多少人心。古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做營銷也是這樣。在我國當前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企業獲取人心的最好途徑就是:在做好產品與服務的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因此,近年來我國好多企業越來越多地把企業自身的市場營銷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營銷手段——公益營銷。
何謂公益營銷呢?公益營銷,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進步為出發點,關心公益事業,并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溝通,在產生公益效應的同時,樹立企業的社會形象,并讓社會和消費者對企業認同,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一種營銷行為。換句話說,公益營銷其實就是與公益組織合作,充分利用其權威性、公益性資源,搭建一個能讓消費者認同的營銷平臺,促進市場銷售的一種營銷手段或者模式。
其實,公益營銷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81年時美國運通公司便開始使用了。1981年,在全國性的營銷活動中與公益事業——“修復自由女神神像”相結合,只要用信用卡購買運通公司的產品,運通公司就相應地捐贈一筆錢用來修復自由女神象,到1983年,該公司為此公益事業捐贈了170萬美元。也因此,公益營銷漸成全球營銷界熱點話題。20多年過去了,公益營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低成本、高曝光率的營銷方式。一些國際性品牌,如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安利等在進軍中國市場時,采用公益營銷獲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相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我國企業的公益營銷尚處在初級階段,應該向人家學習借鑒經驗。但毫無疑問,我們的企業已經開始跳出了“做好事不留名”、“出錢但不贏銷”的階段,開始有意識的整合各方資源,將自己的公益慈善活動營銷化。近年來,農夫山泉、王老吉、蒙牛乳業等企業堪稱國內公益營銷企業的范例。特別是蒙牛,從升華企業愿景“百年蒙牛,強乳興農”到塑造蒙牛企業公民形象;從“香濃的草原牛奶”到“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再到“營養專家”形象——中國奧運軍團的秘密武器;從配奶套餐,再到今天的響應總理號召——“每天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當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災情后,蒙牛在第一時間就迅速牽手中國紅十字會,啟動緊急救援預案,第一個向災區送去200萬包價值520萬元的純牛奶,以助缺水缺糧、身心俱疲的災區群眾解燃眉之急……蒙牛不但塑造品牌形象,更注意帶著一顆與生俱來的公益心樹造商業社會不多見的公益形象,因此,蒙牛獲得了巨大成功,一直以超高速不斷向前發展。
公益營銷是一種多贏的藝術。企業投身公益事業,公益組織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體得到了幫助,企業獲得經濟上的回報,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尤其是對企業而言,從關愛人類出發,承擔起社會責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臺上展示企業存在的終極意義——企業宗旨,還可以透過其產品實現其品牌遠景和品牌承諾,而受眾始終是消費者,以公益營銷贏得的市場,消費者通常是忠誠度最高的優質客戶。雖然,公益行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給企業帶來產品銷量上地提升,但從長遠來看,它會改變人們對企業的看法,間接地促進品牌的聲譽、形象以及銷量的提高,這也正是公益營銷的魅力所在。公益營銷是一種長期投資,無速效可言,正確的態度是發自內心去做,感動他人,只有這樣,公益營銷活動才能為品牌加分,每一次的公益行為才能累積成為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
企業通過公益營銷能很快樹立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但公益營銷一旦開展起來最好能持續下去。企業的公眾形象主要取決于他是否愿意承擔,以及正在承擔著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所以說,越是知名企業,消費者越希望企業能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實,任何企業任何時候都適合開展公益營銷,但是否把公益營銷當成企業的主打營銷模式,則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適當的選擇。
但是,有時一個企業做不做公益營銷也并不完全由自己決定,對知名企業更是如此。因為,在許多人眼里,一家企業的知名度越高、規模越大、實力越強,那么它便理應做更多公益事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知名度越高,公眾對它做公益活動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自然而然的,那些自告奮勇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企業,小到哪怕為一所鄉村小學提供書籍桌椅,大到舉行一次抗擊雪災、抗震救災的大型募捐活動,人們總能對它們銘記在心。
假如一個知名企業在公眾需要“公益”的時候不“公益”,大家就覺得它是不是經濟實力不行了,經營狀況不好了,或者認為它沒有社會責任心,這樣就會一些忠實的老顧客慢慢離你而去。在消費者的公益意識日益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價格、質量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購買發生著品牌轉移,轉向有公益事業投人的企業品牌。飛亞達手表有一條極為人性化的公益性規定:所有的飛亞達消費者將六成新以上的舊表捐給希望工程的孩子,就可以六折得到任何一款新飛亞達手表。這樣,飛亞達不僅實現了對其龐大用戶群消費潛力的深挖掘,在顧客得到實惠利益和公益心理滿足的情況下實現再次購買,同時也樹立了品牌良好的社會形象。
公益營銷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營銷模式,被譽為企業品牌形象迅速提升的“助推器”。有數據表明,86%的消費者傾向購買與公益緊密結合的產品;64%的消費者認為公司應把公益營銷作為標準商業實踐的一部分。對于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一個立志于做百年企業、樹百年品牌的企業來說,公益營銷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事業,也是確保基業長青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當今的和諧社會里,企業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好公益,做好事,成為一些企業明智的選擇,好多企業通過大量實踐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公益營銷的巨大價值。因此,公益營銷絕非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必須為的事情。公益營銷,該出手時須出手!
筆者認為,其實,企業的營銷活動做到最后玩的是境界。那么,營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營銷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賣了多少產品,不是你占領了多少市場分額,不是你賺取多少利潤,而是你獲取了多少人心。古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做營銷也是這樣。在我國當前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企業獲取人心的最好途徑就是:在做好產品與服務的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因此,近年來我國好多企業越來越多地把企業自身的市場營銷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營銷手段——公益營銷。
何謂公益營銷呢?公益營銷,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進步為出發點,關心公益事業,并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溝通,在產生公益效應的同時,樹立企業的社會形象,并讓社會和消費者對企業認同,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一種營銷行為。換句話說,公益營銷其實就是與公益組織合作,充分利用其權威性、公益性資源,搭建一個能讓消費者認同的營銷平臺,促進市場銷售的一種營銷手段或者模式。
其實,公益營銷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81年時美國運通公司便開始使用了。1981年,在全國性的營銷活動中與公益事業——“修復自由女神神像”相結合,只要用信用卡購買運通公司的產品,運通公司就相應地捐贈一筆錢用來修復自由女神象,到1983年,該公司為此公益事業捐贈了170萬美元。也因此,公益營銷漸成全球營銷界熱點話題。20多年過去了,公益營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低成本、高曝光率的營銷方式。一些國際性品牌,如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安利等在進軍中國市場時,采用公益營銷獲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相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我國企業的公益營銷尚處在初級階段,應該向人家學習借鑒經驗。但毫無疑問,我們的企業已經開始跳出了“做好事不留名”、“出錢但不贏銷”的階段,開始有意識的整合各方資源,將自己的公益慈善活動營銷化。近年來,農夫山泉、王老吉、蒙牛乳業等企業堪稱國內公益營銷企業的范例。特別是蒙牛,從升華企業愿景“百年蒙牛,強乳興農”到塑造蒙牛企業公民形象;從“香濃的草原牛奶”到“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再到“營養專家”形象——中國奧運軍團的秘密武器;從配奶套餐,再到今天的響應總理號召——“每天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當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災情后,蒙牛在第一時間就迅速牽手中國紅十字會,啟動緊急救援預案,第一個向災區送去200萬包價值520萬元的純牛奶,以助缺水缺糧、身心俱疲的災區群眾解燃眉之急……蒙牛不但塑造品牌形象,更注意帶著一顆與生俱來的公益心樹造商業社會不多見的公益形象,因此,蒙牛獲得了巨大成功,一直以超高速不斷向前發展。
公益營銷是一種多贏的藝術。企業投身公益事業,公益組織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體得到了幫助,企業獲得經濟上的回報,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尤其是對企業而言,從關愛人類出發,承擔起社會責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臺上展示企業存在的終極意義——企業宗旨,還可以透過其產品實現其品牌遠景和品牌承諾,而受眾始終是消費者,以公益營銷贏得的市場,消費者通常是忠誠度最高的優質客戶。雖然,公益行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給企業帶來產品銷量上地提升,但從長遠來看,它會改變人們對企業的看法,間接地促進品牌的聲譽、形象以及銷量的提高,這也正是公益營銷的魅力所在。公益營銷是一種長期投資,無速效可言,正確的態度是發自內心去做,感動他人,只有這樣,公益營銷活動才能為品牌加分,每一次的公益行為才能累積成為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
企業通過公益營銷能很快樹立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但公益營銷一旦開展起來最好能持續下去。企業的公眾形象主要取決于他是否愿意承擔,以及正在承擔著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所以說,越是知名企業,消費者越希望企業能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實,任何企業任何時候都適合開展公益營銷,但是否把公益營銷當成企業的主打營銷模式,則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適當的選擇。
但是,有時一個企業做不做公益營銷也并不完全由自己決定,對知名企業更是如此。因為,在許多人眼里,一家企業的知名度越高、規模越大、實力越強,那么它便理應做更多公益事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知名度越高,公眾對它做公益活動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自然而然的,那些自告奮勇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企業,小到哪怕為一所鄉村小學提供書籍桌椅,大到舉行一次抗擊雪災、抗震救災的大型募捐活動,人們總能對它們銘記在心。
假如一個知名企業在公眾需要“公益”的時候不“公益”,大家就覺得它是不是經濟實力不行了,經營狀況不好了,或者認為它沒有社會責任心,這樣就會一些忠實的老顧客慢慢離你而去。在消費者的公益意識日益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價格、質量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購買發生著品牌轉移,轉向有公益事業投人的企業品牌。飛亞達手表有一條極為人性化的公益性規定:所有的飛亞達消費者將六成新以上的舊表捐給希望工程的孩子,就可以六折得到任何一款新飛亞達手表。這樣,飛亞達不僅實現了對其龐大用戶群消費潛力的深挖掘,在顧客得到實惠利益和公益心理滿足的情況下實現再次購買,同時也樹立了品牌良好的社會形象。
公益營銷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營銷模式,被譽為企業品牌形象迅速提升的“助推器”。有數據表明,86%的消費者傾向購買與公益緊密結合的產品;64%的消費者認為公司應把公益營銷作為標準商業實踐的一部分。對于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一個立志于做百年企業、樹百年品牌的企業來說,公益營銷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事業,也是確保基業長青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當今的和諧社會里,企業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好公益,做好事,成為一些企業明智的選擇,好多企業通過大量實踐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公益營銷的巨大價值。因此,公益營銷絕非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必須為的事情。公益營銷,該出手時須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