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變求活化解危機
——解說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必備的創新管理法則
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互聯網寒冬的到來,匯率調整,經濟形式緊張,嚴峻的形式下,企業如何調整管理策略以應對金融危機呢?一些專家認為,變危機為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中國企業正當其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從創新管理實踐上謀求新發展?本文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化解當下危機企業應該具備的管理創新法則。
向競爭對手伸出橄欖枝
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考慮與其他企業合作,特別是與有著廣闊發展市場前景,而當下經營狀況又不好的企業,包括和自己的競爭對手合作,向他們伸出橄欖枝,變獨享為分享,不失為一劑良方。
在一些企業的經營理念中,總是存在著“有錢自己賺”的心態。有的企業經營效益比較好,卻不去主動利用資本市場,害怕上市讓別人分享利潤。結果,不僅沒能借力發展,而且還要自擔經營風險。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分享利潤,這是發展的真諦。因為分享利潤也是分擔風險,這樣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達到共創、共享、共生、共贏。
放雞蛋的學問
在此時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放開股權,吸納股份,或參股其他企業,把多個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里,變一股為多股,更是當下企業發展的良策。
但現在的狀況是,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大多是由家族企業成長起來的,具有很強的家族特征。因此,這些企業的股權結構,在初期基本上是一股獨大,家族股權占絕對比重。這是與現代企業發展趨勢大相徑庭的。
降低企業風險最流行的一句話是: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里。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社會化。現代西方的一些大企業,股權占到5%左右就是大股東,如諾基亞、西門子等信息通信企業,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超過5%。所以,中國企業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性的變化,加快調整股權結構,推進股權社會化進程。
用別人的錢賺錢
小生產觀最突出的是“有多少錢干多大的事”,大資本觀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要學會用活資本、用好資本,以資本整合資源。例如,荷蘭當年曾以150萬人口,成為第一海上強國。荷蘭崛起的經驗表明他們憑借的就是當時世界資本的力量。現代的世界500強大企業,也無一例外是靠資本托起的。我國企業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也必須充分發揮資本的作用,以全球資本助力發展,強化競爭。比如,在現在條件下,考慮收購國外企業。
引入外部人員
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變化的兩大趨勢:一是決策越來越“外部人”化。這就是“內部人”委托“外部人”經營和決策的“獨立董事現象”,用以解決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二是監督越來越內部人化。與決策外部人化相對應,監督更加趨向從“內部人”中產生和行使,以加強監督的有效性。正因為如此,中外企業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國外企業失敗主要原因在于執行,中國企業失敗主要源自決策。我國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比較突出,不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就不可能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有競有合
過去,企業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做大企業、做大市場,其目標取向就是通過做大,實現一定程度的壟斷經營,從中分享壟斷利潤。如今,這個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美國雷曼兄弟的破產正好說明了這一點。這個美國華爾街歷史上最嚴重的破產案例,至少向企業管理者揭示了兩點漏洞:貪多求大,不顧風險追求高額利潤;缺少風險管理,對次貸業務蘊藏的風險毫無知覺。
在利潤越來越平均化的今天,壟斷經營從而獲取壟斷利潤已經行不通了。相反,企業之間謀求聯合經營,通過建立戰略聯盟,既競爭又合作,發展競合經濟,共同打造產業鏈、共同經營產業鏈,產業分工,“服務外包”、“離岸經營”等等新的經濟現象,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新音符。我國企業別無選擇,只能主動加入到全球經濟大合唱中來,才能形成共鳴。
變紅海為藍海
在當前的形勢下,許多企業家都在強調轉型或轉移,如何實施差異化戰略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轉型的產品已經是別人比較成熟的產品,而且又是被別人壟斷了市場的產品,或者說,我們轉移的地區遠離原料產地和知識中心,那么,這樣的轉型或轉移,最好不要。
歷史的經驗表明,企業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大規模模仿階段,也就是選擇與對手做同樣的事,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同時也是典型的沒有戰略的表現,也是紅海戰略的特點。企業家要適應現階段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要求,就必須要選擇與對手做不同的事,實施差異化競爭,選擇藍海戰略,也就是說,要進入戰略競爭階段。
重視虛擬“元氣”
現代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往往通過概念、符號、創意等,攫取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發達與落后也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差別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虛擬經濟優勢,不斷吞噬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如此次首先爆發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一些金融衍生品使許多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化為泡沫。一些專家認為,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虛擬經濟依然會占據重要位置,它的“元氣”并沒有因為這次金融危機而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