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站在我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的要害節點,敘述在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作業的我國建造者們的故事,展示瀾湄協作的獨特魅力和豐厚效果,顯示共商、共建、同享的新式次區域協作機制的光亮開展前景。
以戰略高度,多角度看“一帶一路”
從穿橋筑路、建造廠房、水利工程,到遺址修正、跨境電商、影視文明,“一帶一路”建議、瀾湄協作新效果正在東盟六國開花結果。《瀾湄路上的我國建造者》站在歷史與當下的兩層時空下,以7集的輕盈體量勾勒出一幅我國-東盟在經濟貿易、社會人文等領域協作的生動圖景,多角度展示我國與東盟國家比鄰而居、睦鄰友好的實在樣貌。
《江河之戀》敘述我國建造者們利用老撾自然條件興建水利工程的故事,《渡夢之路》將視角對準修建中老鐵路的建造者們;《吳哥的淺笑》聚集吳哥王宮遺址修正,敘述我國文明建造者的文物修正之路;《穿越“走廊”的我國風》通過中緬邊境跨境電商從業人員的故事,重視中緬兩國經濟開展,敘述中緬兩國世代友好的胞波友情;《文明之約》環繞中泰文明建造,通過記載中泰瓷文明及影視劇文明交流、歡樂新年等文明活動,敘述多年來中泰兩國文明來往的開展進程及感人故事;《湛藍計劃》敘述我國在友邦國家越南傳播生態文明的環保理念,建造光伏板、風力發電無污染廠房的進程……
曩昔30年,我國與東盟的對話關系取得了跨越式的開展和里程碑式的效果,已經成為區域和平穩定和開展昌盛的重要支柱。在當前嚴峻的全球疫情和復雜多變的世界形勢下,節目將視角投向我國與東盟多國在基建、商業、文明、藝術等多個協作領域外,也聚集在全球疫情下我國對東盟國家的協作支撐,動態展示出我國堅持多邊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協作理念。
比如在《湛藍計劃》一期中,由于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國內設計團隊不能來到越南新能源項目現場,只能視頻連線商議處理施工問題,而施工材料物資也無法按期進場。在巨大的應戰面前,我國建造者們知難而進,最終,共計28個方陣的龍山光伏電站項目于2020年12月10日順利完成工程,并網發電。其背面體現出的我國精力、我國計劃,正是我國-東盟友好協作關系的一個側面佐證。
以人為樞紐,雙視角敘述中外協作
節目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以人為樞紐,用一個個建造者的故事敘述睦鄰友好的我國-東盟協作,將微觀的世界協作關系落入生動、一線的政府、民間協作中去,以人為樞紐將大主題輕盈落地。
《文明之約》一期聚集中泰陶瓷文明交流與影視文明協作者。來自泰國的留學生陳志軒熱愛我國文明,當了解到泰國最有名的宋加洛瓷器源于我國龍泉青瓷時,他背著行囊前往浙江龍泉,看望青瓷的故事,同時也得以親眼見證青瓷文明背面連接著中泰兩國人民的深沉友誼。作為影視文明建造者,來泰國23年多的張棟帶領影視發行團隊,先后將數百部中泰電影、電視劇發行至世界各地,面向全球推行中泰兩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的內容,現在這些節目內容已經覆蓋30多個國家和區域。“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中泰兩國深沉的文明交流一直在連續。
瀾滄江-湄公河建造者的故事,還有許多。中鐵十一局玉磨鐵路新華隧道項目總工程師張克宏,克服一系列高溫洪水等不利條件,帶領1500余人團隊據守深山4年開掘隧道;籍茂林的老鐵道兵,在上世紀作為援老筑路大軍一員前往老撾,修筑了老撾北部的第一批公路網;我國文明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許言,多次赴柬埔寨參加吳哥古跡修正,見證了我國援柬吳哥古跡維護作業隊走過的近30年進程;年輕的我國援柬作業隊員王晶,是三期王宮遺址修正項目工程負責人,將用十一年時刻修正王宮遺址。
節目將歷史與當下相勾連,延展出未來的開展格局。我國建造者們將我國計劃、我國精力、我國故事帶到瀾滄江-湄公河沿線,勾勒出一幅我國與東盟國家從政府到民間的多視角協作圖景,動態展示了“天天有發展、年年上臺階”的瀾湄速度。
(作者系我國傳媒大學博士)來歷:光亮網
標簽:
一江一河 一帶一路
(免費聲明:
1、本網站中的文章(包括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一切,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順便有原一切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順便聲明為準。
2、本網站轉載于網絡的資訊內容及文章,咱們會盡或許注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歷不明的情況。如果您覺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訴咱們更正。若未聲明,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結果,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3、本網站所轉載的資訊內容,僅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4、如有問題可聯絡導航網編輯部,電話:010-88376188,電子郵件:bianjibu@okci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