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四川省級、市級媒體代表走進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杭蕭鋼構,參觀了解杭蕭鋼構產業特色及未來發展戰略,探秘抗震性能優越的鋼結構建筑。

活動中,媒體代表實地考察杭蕭鋼構在建鋼結構工程項目,深度參觀杭蕭鋼構研發試驗大樓展廳、萬郡綠建智慧展示中心,親身體驗地震房,并走進杭蕭鋼構的生產車間,深入了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生產線。
在隨后的媒體見面座談會上,杭蕭鋼構相關負責人重點介紹了杭蕭項目進展情況及全國項目布點情況,并與媒體記者就“鋼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等話題展開座談對話。

“對于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安全性更高的鋼結構建筑,當危險來臨時,筑起生命的屏障具有重要意義。”杭蕭鋼構副總裁方鴻強表示,“筑不起‘鋼鐵生命線’就不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展更高水平的鋼結構產業已迫在眉睫,而鋼結構技術的發展、推廣及運用已然成為一種大的時代趨勢和剛需。”

把握時代要求
鋼結構具有抗震性能高、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節能環保、便于運輸、施工速度快、延展性好等優點,可以衰減地震波,減少地震對建筑的破壞性。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的鋼結構建筑已占到總量的50%左右。2020年5月,住建部發布《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推行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
作為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被列入住建部首批建筑鋼結構定點企業,杭蕭鋼構自1985年創立以來,深耕鋼結構行業,將推廣中國鋼結構作為企業自身的社會使命。
“鋼結構本身就代表著現代裝配制造業的變革,鋼結構建筑的建造方式是顛覆性的——幾乎把所有室外的工作放到室內做,把工地的工作放到工廠做,把高空的工作放到地面做,把所有危險復雜的工作交給機器做,把質量安全的工作交給計算機做。”杭蕭鋼構副總裁方鴻強介紹,“每平方米鋼結構建筑相比混凝土材料在生產施工過程中可減少12%的能耗、39%的用水、15%的二氧化碳、6%的碳能、32%的二氧化硫、59%的粉塵、51%的固廢,在拆除時還能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是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過程中‘碳達峰’、‘碳中和’的主力軍。”
杭蕭鋼構以鋼結構為核心,開展了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體系的研發和攻關項目,形成了以鋼結構住宅和鋼結構公共建筑為主的兩大核心產品體系,提供了完整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綜合解決方案。多年來,杭蕭鋼構主編、參編國家行業相關標準規范70多項,先后獲得400余項國家專利成果,開創了打造中國鋼結構第一樓、建設全國最大鋼結構住宅群、首開行業戰略合作模式等若干行業“第一”,成為推動和引領鋼結構建筑在我國發展的“中堅力量”。
“杭蕭鋼構將繼續以創新的技術,精湛的工藝,過硬的產品,高效的管理,優秀的服務,高度的社會責任,為我國邁向智能建造的世界強國助力。”方鴻強說。

引領行業發展
為實現“綠色建筑集成服務于全人類”的愿景目標,杭蕭鋼構旗下全資子公司萬郡綠建融合互聯網技術與建筑產業生態,打造了以綠色建筑全產業鏈材料為產品的垂直領域B2B電商交易平臺“萬郡綠建”。
萬郡綠建采用雙場景協作的方式,以建筑建材全產業鏈材料為產品,實現用戶線上選樣,線下看樣的一站式采購體驗,著力推動建筑系統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生態化、智能化、人本化,打造綠色建筑產業生態價值鏈品牌。萬郡綠建跳出傳統建材行業信息平臺局限,結合互聯網、物聯網、虛擬AR與產品實物,通過自身專業背景和系統化服務能力,將品牌理念“綠色建筑、人、自然和諧統一”視為出發點,打造“互聯網+綠色建筑”品牌。
“‘十四五’規劃要求引領鋼結構建筑行業朝產業化、數字化、平臺化方向發展,萬郡綠建正是沿著國家錨定的方向,承載著行業的期盼孕育而生,務實服務好產業鏈是始終不變的工作初心。”萬郡綠建相關負責人表示。
鋼結構建筑作為綠色建筑的主要載體,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乎大局,杭蕭鋼構創新性的實踐探索為全行業樹立了標桿,指明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