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氫能的普及,不少出資者瞄準了工業副產氣制氫。一些業界專家、政府主管部門也建議出資者首選副產氣制氫,有些地方政府還擬定了宏偉的工業副產氣制氫規劃。
理論上,我國工業副產氫資源豐富,用其制氫既能協助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減輕環保壓力,又能使制氫企業獲得廉價質料和杰出收益,降低全社會用氫本錢,促進氫燃料電池車工業開展,是多方獲益的功德。但實際果真如此嗎?
上篇:
產值大、有技能、本錢低
看上去都是優勢
工業副氫是工業副產氣制氫的簡稱。我國石油化工、煤化工、鋼鐵、建材、焦炭等職業產能規劃巨大,每年產生的工業副產氣數千億立方米,若將其間的氫氣別離提純,即可獲得上千萬噸高純氫氣。
以焦爐煤氣、氯堿副產氣、輕烴裂解副產氣、甲醇/合成氨設備馳放氣等優質制氫副產氣為例。2020年,我國焦炭產值為4.71億噸,按1噸焦炭副產含氫55%(體積百分比,下同)的焦爐煤氣427立方米核算,全職業理論副產高純氫980萬噸/年(1千克氫氣約合11.2規范立方米),扣除50%回爐煤氣,可向社會供氫490萬噸/年;燒堿產值為3643.3萬噸,按1噸燒堿副產氫氣24.8千克核算,該職業副產氫90萬噸,扣除60%出產聚氯乙烯和鹽酸消耗的氫氣,可對外供氫36萬噸/年;我國現已投產的丙烷制丙烯設備算計產能1010萬噸/年,按設備平均開工率80%、1噸丙烷脫氫副產38千克高純氫氣核算,丙烷脫氫職業副產氫30.7萬噸/年;2020年我國合成氨產值為4954萬噸,按1噸合成氨副產113立方米含氫53%馳放氣核算,該職業副產氫26萬噸/年;再算上甲醇馳放氣31萬噸/年和乙烷裂解職業20萬噸/年工業副氫,現在,我國可經濟收回運用的工業副氫量高達633.7萬噸/年。
還不止。依據在建和規劃的輕烴歸納運用項目(主要指丙烷脫氫和乙烷裂解)和甲醇項目,預計2023年前后我國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甲醇產能將別離到達2126萬噸/年、1980萬噸/年和9800萬噸/年。即使焦炭、合成氨、氯堿職業后期不再擴張,到時,上述最具制氫潛力的職業副產氫氣也將高達735萬噸/年。這還僅是簡單地將其間的氫氣別離提純的結果。如果將上述工業副產氣中的一氧化碳、甲烷、烴類一起變換/氧化轉化為氫氣,則氫氣產值可大幅添加至1400萬噸/年。再加上電石爐尾氣、煉廠干氣、芳烴重整、鋼廠尾氣、乙二醇副產氣制氫,2023年,理論上我國可用的工業副氫總量將打破2100萬噸/年。
更達觀的音訊是,所有工業副產氣制純氫技能難題均已打破,且得到工業化運用驗證。
據業界專家介紹,工業副產氣制純氫主要有3種方法:深冷別離、變壓吸附、膜別離。
深冷別離是將氣體液化后蒸餾,依據不同氣體的沸點不同,通過溫度控制將其別離,所得產品純度較高,適合大規劃制純氫設備運用;變壓吸附的原理是依據不同氣體在吸附劑上的吸附能力不同,通過梯級降壓,使其不斷解吸,最終將混合氣體別離提純;膜別離法則是依據氣體分子大小各異,透過高分子薄膜的速率不同的原理對其施行別離提純。其間,深冷別離工藝設備出資大、工藝運轉要求苛刻、單位能耗高。但其優勢是:產能大,單套制氫規劃達5000~10萬規范立方米/小時,氫氣收回率高達90%~98%,原猜中只需氫氣超越10%即可,且所得氫產品的經濟運輸半徑大。
與深冷別離法比較,變壓吸贊同膜別離均無須對氣體深冷液化,因而設備的能耗大幅降低,操作條件相對溫和。尤其變壓吸附,工藝簡單、技能老練、單套制氫規劃與深冷技能相當、設備出資中等、出產和運營本錢低、所得氫產品純度高,是現在最為經濟實用的工業副產氣制氫純氫技能,建成運轉的工業化設備最多。
膜別離工藝設備初期出資小,但因高端膜及相關輔助材料依賴進口,導致設備運營本錢高,且單套制氫規劃不超越1萬規范立方米/小時,現在國內沒有大規劃工業化推廣運用。不過,為了滿意《質子交流膜燃料電池轎車用燃料氫氣》(GB/T37244-2018)規范中“一氧化碳、硫化氫含量別離不超越0.2微摩爾/摩爾和0.004微摩爾/摩爾”等苛刻要求,也有企業測驗選用變壓吸附+膜別離復合工藝,但這樣會導致制氫本錢大幅添加。而北京佳安氫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開發了模塊化定向除雜技能,可針對不同工業副產氣的氫氣組分和不同含量,選用不同的模塊組合處理,從而完成低本錢高效除雜制得純氫的目的。
“工業副氫的另一特點是本錢較低,在氫燃料電池轎車工業開展初期容易被用戶承受。”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原副總工程師劉延偉對記者說。
依據我國電動車百人會《我國氫能工業開展陳述2020》公布的數據,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燒堿副產氣、焦爐煤氣、合成氨/甲醇馳放氣等不同工業副產氣制氫的歸納本錢依次為:1.25~1.8元(規范立方米價,下同)、1.35~1.8元、1.2~1.8元、0.83~1.33元、1.3~2.0元。
天然氣及煤制氫歸納本錢跟著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漲而上漲。當天然氣價格別離為1元、2元、3元、4元、5元時,對應的制氫歸納本錢依次為0.95元、1.43元、1.88元、2.07元和2.41元。當煤炭價格別離為200元(噸價,下同)、400元、600元、800元、1000元時,對應的制氫歸納本錢依次為0.6元、0.72元、0.84元、0.96元和1.08元。
電解水制氫又分為堿性電解水制氫和質子交流膜電解水制氫。前者技能工藝老練、相關設備悉數國產化,制氫規劃可達1000規范立方米/小時;后者關鍵材料質子膜根本依賴進口,最大制氫規劃200規范立方米/小時。當電價為0.3元(千瓦時價,下同)、0.35元、0.4元、0.45元、0.5元時,堿性電解水制氫/質子膜電解水制氫的歸納本錢依次為:1.93元/2.83元、2.25元/3.3元、2.58元/3.77元、2.9元/4.25元和3.22元/4.72元。
從外表看,煤制氫本錢最低。但由于每出產1千克氫會排放19千克二氧化碳,在雙碳方針約束下,后期將面對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一旦被迫上馬碳捕集和封存運用(CCUS)設備,則煤制氫的運營本錢將激增130%、燃料和出資本錢將添加5%,氫氣歸納本錢將添加1.1元/立方米。加之煤制氫低本錢的前提是大型集約化出產,這與燃料電池轎車用氫短距離運營、分布式運用的經濟性要求相悖。天然氣制氫則受制于天然氣供給缺乏和價格高企,只能在有條件的地區少量布局。
總歸,歸納質料供給、制氫本錢、技能先進與老練度,以及碳排放與環境因素,工業副產氫無疑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制氫途徑。
下篇:
實產少、質料緊、環保難
用起來都是愁事
有資源、有商場、有本錢優勢,又能解決工業企業的排放問題,出資工業副氫似乎只賺不賠、前途光明。但是,真正開端工業副氫項目調研證明時,才會驚詫地發現:抱負很豐滿、實際很骨感。
首要,副氫產值越來越少。理論上,我國可用于制氫的工業副產氣每年有數千億立方米,僅含氫55%的焦爐煤氣就超越940億立方米,加上燒堿副產氣、輕烴裂解副產氣、甲醇/合成氨馳放氣等優質制氫工業副產氣,總量超越1500億立方米,但“十二五”以來,跟著節能減排與環保政策從嚴,企業節能環保意識和精細化管理水平進步,絕大多數企業都上馬了工業副產氣收回運用設備。比方,焦化職業用焦爐煤氣出產甲醇、合成氨、液化天然氣;甲醇/合成氨企業將馳放氣收回后補充體系氫氣、余氣送入鍋爐焚燒出產蒸汽或發電;蘭炭企業要么用荒煤氣(含塵煤氣)制氫為其煤焦油加氫設備供給氫氣,要么發電。甚至連氫氣含量較低的電石爐尾氣、鋼廠尾氣,也悉數被收回用來發電或燒石灰。至于石油煉化企業,除芳烴重整單元外,簡直悉數需求補氫,副產的煉廠干氣或煉油尾氣,要么用來制氫補充體系,要么收回碳3、碳4出產化工產品,或者出產民用液化石油氣或直接進入配套鍋爐焚燒,根本沒有商品副氫。
“咱們旗下共有5家子公司,算計550萬噸/年半焦(蘭炭)產能,年副產荒煤氣超越30億立方米。由于配套了荒煤氣制氫-煤焦油加氫、荒煤氣發電、荒煤氣燒石灰等設備,沒有多余荒煤氣對外出售。旗下一家企業還由于無滿意的荒煤氣制氫,不得已外購天然氣制氫以滿意其自身焦油加氫設備的用氫需求。”陜煤集團神木煤化工工業公司董事長毛世強向記者道出了實情。
氯堿職業的副產氫曾被業界寄予厚望。但是實際是:為了平衡氯氣,60%以上的氫氣被配套的鹽酸、聚氯乙烯、雙氧水消耗,剩余缺乏40%的含氫副產氣(100立方米/噸左右),因氣量小,往往難以支撐出資數千萬元的氫氣收回純氫設備的正常經營與合理贏利,企業只能將其送入鍋爐焚燒。何況,并非所有氯堿企業都有富氫外供。
“與乙烯法聚氯乙烯不同,電石法聚氯乙烯不僅不會富氫,還需求補氫。比方咱們的110萬噸/年聚氯乙烯設備,為了確保體系氫平衡,還自建了4×400立方米/小時電解水制氫設備。”陜西北元集團副總經理王奮中對記者說。
至于輕烴裂解設備,盡管副產氫較多且氫氣含量高,但一則該職業規劃較小,二則業主自身配套了氫氣收回與提純設備,第三方往往很難插足,只能“望氫興嘆”。
其次,面對質料提價的風險。由于相關企業根本配套了工業副產氣運用設備,即使由于氫燃料電池轎車用氫價格較高、比較其原運用方式更有利可圖,使相關企業愿意出售其工業副產氣,但跟著制氫企業增多和工業副產氣需求增大,工業副產氣將炙手可熱,上游企業趁機提價在所難免。近幾年令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痛苦的枯枝、秸稈、木材加工廢料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質料坐地起價的一幕,必然會在工業副產氫領域重演。與此一起,跟著氫燃料電池轎車推廣運用提速,工業鏈日益老練,政府補貼及支撐政策退坡,氫能終端價格將繼續走低。到時,出資工業副氣制氫的企業將面對質料提價、產品貶價的雙重擠壓。
最后,面對可再生動力制氫的應戰。從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看,可再生動力電解水制氫無疑是最清潔的綠氫,是未來氫能的主導。
依據相關規劃,2030年,我國可再生動力發電裝機將達12億千瓦。考慮到可再生動力發電的間歇性以及電力存儲的難度與高本錢,可再生動力發電-電解水制氫無疑是可再生動力充分運用的抱負途徑之一。而據陜西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介紹,自2010年以來,光伏發電本錢現已下降70%以上,后期跟著技能進步、光電轉化率的進步,光伏電價低于燃煤發電將成為實際。
而據記者了解,2020年以來,國際上已有3起光伏發電招標電價低于0.1元/千瓦時。
“即使不算上減碳及碳買賣收益,一旦可再生動力發電降至0.25元/千瓦時,用其電解水制氫的本錢也可與工業副氫抗衡。”我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燦這樣表明。
“沒有同步建設碳捕集和封存運用設備的工業副氫,本質上也是灰氫,在無綠氫可用或綠氫供給缺乏時,這種灰氫有其開展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競賽優勢。一旦可再生動力發電規劃滿意大且價格繼續下降,綠氫供給充足時,這些灰氫不僅面對著劇烈的商場競賽,還將面對二氧化碳減排的巨大壓力。所以,需理性看待、慎重出資。”陜西煤業新式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國強這樣提示。
《我國石油和化工工業調查》雜志 作者:陳繼軍
理論上,我國工業副產氫資源豐富,用其制氫既能協助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減輕環保壓力,又能使制氫企業獲得廉價質料和杰出收益,降低全社會用氫本錢,促進氫燃料電池車工業開展,是多方獲益的功德。但實際果真如此嗎?
上篇:
產值大、有技能、本錢低
看上去都是優勢
工業副氫是工業副產氣制氫的簡稱。我國石油化工、煤化工、鋼鐵、建材、焦炭等職業產能規劃巨大,每年產生的工業副產氣數千億立方米,若將其間的氫氣別離提純,即可獲得上千萬噸高純氫氣。
以焦爐煤氣、氯堿副產氣、輕烴裂解副產氣、甲醇/合成氨設備馳放氣等優質制氫副產氣為例。2020年,我國焦炭產值為4.71億噸,按1噸焦炭副產含氫55%(體積百分比,下同)的焦爐煤氣427立方米核算,全職業理論副產高純氫980萬噸/年(1千克氫氣約合11.2規范立方米),扣除50%回爐煤氣,可向社會供氫490萬噸/年;燒堿產值為3643.3萬噸,按1噸燒堿副產氫氣24.8千克核算,該職業副產氫90萬噸,扣除60%出產聚氯乙烯和鹽酸消耗的氫氣,可對外供氫36萬噸/年;我國現已投產的丙烷制丙烯設備算計產能1010萬噸/年,按設備平均開工率80%、1噸丙烷脫氫副產38千克高純氫氣核算,丙烷脫氫職業副產氫30.7萬噸/年;2020年我國合成氨產值為4954萬噸,按1噸合成氨副產113立方米含氫53%馳放氣核算,該職業副產氫26萬噸/年;再算上甲醇馳放氣31萬噸/年和乙烷裂解職業20萬噸/年工業副氫,現在,我國可經濟收回運用的工業副氫量高達633.7萬噸/年。
還不止。依據在建和規劃的輕烴歸納運用項目(主要指丙烷脫氫和乙烷裂解)和甲醇項目,預計2023年前后我國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甲醇產能將別離到達2126萬噸/年、1980萬噸/年和9800萬噸/年。即使焦炭、合成氨、氯堿職業后期不再擴張,到時,上述最具制氫潛力的職業副產氫氣也將高達735萬噸/年。這還僅是簡單地將其間的氫氣別離提純的結果。如果將上述工業副產氣中的一氧化碳、甲烷、烴類一起變換/氧化轉化為氫氣,則氫氣產值可大幅添加至1400萬噸/年。再加上電石爐尾氣、煉廠干氣、芳烴重整、鋼廠尾氣、乙二醇副產氣制氫,2023年,理論上我國可用的工業副氫總量將打破2100萬噸/年。
更達觀的音訊是,所有工業副產氣制純氫技能難題均已打破,且得到工業化運用驗證。
據業界專家介紹,工業副產氣制純氫主要有3種方法:深冷別離、變壓吸附、膜別離。
深冷別離是將氣體液化后蒸餾,依據不同氣體的沸點不同,通過溫度控制將其別離,所得產品純度較高,適合大規劃制純氫設備運用;變壓吸附的原理是依據不同氣體在吸附劑上的吸附能力不同,通過梯級降壓,使其不斷解吸,最終將混合氣體別離提純;膜別離法則是依據氣體分子大小各異,透過高分子薄膜的速率不同的原理對其施行別離提純。其間,深冷別離工藝設備出資大、工藝運轉要求苛刻、單位能耗高。但其優勢是:產能大,單套制氫規劃達5000~10萬規范立方米/小時,氫氣收回率高達90%~98%,原猜中只需氫氣超越10%即可,且所得氫產品的經濟運輸半徑大。
與深冷別離法比較,變壓吸贊同膜別離均無須對氣體深冷液化,因而設備的能耗大幅降低,操作條件相對溫和。尤其變壓吸附,工藝簡單、技能老練、單套制氫規劃與深冷技能相當、設備出資中等、出產和運營本錢低、所得氫產品純度高,是現在最為經濟實用的工業副產氣制氫純氫技能,建成運轉的工業化設備最多。
膜別離工藝設備初期出資小,但因高端膜及相關輔助材料依賴進口,導致設備運營本錢高,且單套制氫規劃不超越1萬規范立方米/小時,現在國內沒有大規劃工業化推廣運用。不過,為了滿意《質子交流膜燃料電池轎車用燃料氫氣》(GB/T37244-2018)規范中“一氧化碳、硫化氫含量別離不超越0.2微摩爾/摩爾和0.004微摩爾/摩爾”等苛刻要求,也有企業測驗選用變壓吸附+膜別離復合工藝,但這樣會導致制氫本錢大幅添加。而北京佳安氫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開發了模塊化定向除雜技能,可針對不同工業副產氣的氫氣組分和不同含量,選用不同的模塊組合處理,從而完成低本錢高效除雜制得純氫的目的。
“工業副氫的另一特點是本錢較低,在氫燃料電池轎車工業開展初期容易被用戶承受。”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原副總工程師劉延偉對記者說。
依據我國電動車百人會《我國氫能工業開展陳述2020》公布的數據,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燒堿副產氣、焦爐煤氣、合成氨/甲醇馳放氣等不同工業副產氣制氫的歸納本錢依次為:1.25~1.8元(規范立方米價,下同)、1.35~1.8元、1.2~1.8元、0.83~1.33元、1.3~2.0元。
天然氣及煤制氫歸納本錢跟著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漲而上漲。當天然氣價格別離為1元、2元、3元、4元、5元時,對應的制氫歸納本錢依次為0.95元、1.43元、1.88元、2.07元和2.41元。當煤炭價格別離為200元(噸價,下同)、400元、600元、800元、1000元時,對應的制氫歸納本錢依次為0.6元、0.72元、0.84元、0.96元和1.08元。
電解水制氫又分為堿性電解水制氫和質子交流膜電解水制氫。前者技能工藝老練、相關設備悉數國產化,制氫規劃可達1000規范立方米/小時;后者關鍵材料質子膜根本依賴進口,最大制氫規劃200規范立方米/小時。當電價為0.3元(千瓦時價,下同)、0.35元、0.4元、0.45元、0.5元時,堿性電解水制氫/質子膜電解水制氫的歸納本錢依次為:1.93元/2.83元、2.25元/3.3元、2.58元/3.77元、2.9元/4.25元和3.22元/4.72元。
從外表看,煤制氫本錢最低。但由于每出產1千克氫會排放19千克二氧化碳,在雙碳方針約束下,后期將面對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一旦被迫上馬碳捕集和封存運用(CCUS)設備,則煤制氫的運營本錢將激增130%、燃料和出資本錢將添加5%,氫氣歸納本錢將添加1.1元/立方米。加之煤制氫低本錢的前提是大型集約化出產,這與燃料電池轎車用氫短距離運營、分布式運用的經濟性要求相悖。天然氣制氫則受制于天然氣供給缺乏和價格高企,只能在有條件的地區少量布局。
總歸,歸納質料供給、制氫本錢、技能先進與老練度,以及碳排放與環境因素,工業副產氫無疑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制氫途徑。
下篇:
實產少、質料緊、環保難
用起來都是愁事
有資源、有商場、有本錢優勢,又能解決工業企業的排放問題,出資工業副氫似乎只賺不賠、前途光明。但是,真正開端工業副氫項目調研證明時,才會驚詫地發現:抱負很豐滿、實際很骨感。
首要,副氫產值越來越少。理論上,我國可用于制氫的工業副產氣每年有數千億立方米,僅含氫55%的焦爐煤氣就超越940億立方米,加上燒堿副產氣、輕烴裂解副產氣、甲醇/合成氨馳放氣等優質制氫工業副產氣,總量超越1500億立方米,但“十二五”以來,跟著節能減排與環保政策從嚴,企業節能環保意識和精細化管理水平進步,絕大多數企業都上馬了工業副產氣收回運用設備。比方,焦化職業用焦爐煤氣出產甲醇、合成氨、液化天然氣;甲醇/合成氨企業將馳放氣收回后補充體系氫氣、余氣送入鍋爐焚燒出產蒸汽或發電;蘭炭企業要么用荒煤氣(含塵煤氣)制氫為其煤焦油加氫設備供給氫氣,要么發電。甚至連氫氣含量較低的電石爐尾氣、鋼廠尾氣,也悉數被收回用來發電或燒石灰。至于石油煉化企業,除芳烴重整單元外,簡直悉數需求補氫,副產的煉廠干氣或煉油尾氣,要么用來制氫補充體系,要么收回碳3、碳4出產化工產品,或者出產民用液化石油氣或直接進入配套鍋爐焚燒,根本沒有商品副氫。
“咱們旗下共有5家子公司,算計550萬噸/年半焦(蘭炭)產能,年副產荒煤氣超越30億立方米。由于配套了荒煤氣制氫-煤焦油加氫、荒煤氣發電、荒煤氣燒石灰等設備,沒有多余荒煤氣對外出售。旗下一家企業還由于無滿意的荒煤氣制氫,不得已外購天然氣制氫以滿意其自身焦油加氫設備的用氫需求。”陜煤集團神木煤化工工業公司董事長毛世強向記者道出了實情。
氯堿職業的副產氫曾被業界寄予厚望。但是實際是:為了平衡氯氣,60%以上的氫氣被配套的鹽酸、聚氯乙烯、雙氧水消耗,剩余缺乏40%的含氫副產氣(100立方米/噸左右),因氣量小,往往難以支撐出資數千萬元的氫氣收回純氫設備的正常經營與合理贏利,企業只能將其送入鍋爐焚燒。何況,并非所有氯堿企業都有富氫外供。
“與乙烯法聚氯乙烯不同,電石法聚氯乙烯不僅不會富氫,還需求補氫。比方咱們的110萬噸/年聚氯乙烯設備,為了確保體系氫平衡,還自建了4×400立方米/小時電解水制氫設備。”陜西北元集團副總經理王奮中對記者說。
至于輕烴裂解設備,盡管副產氫較多且氫氣含量高,但一則該職業規劃較小,二則業主自身配套了氫氣收回與提純設備,第三方往往很難插足,只能“望氫興嘆”。
其次,面對質料提價的風險。由于相關企業根本配套了工業副產氣運用設備,即使由于氫燃料電池轎車用氫價格較高、比較其原運用方式更有利可圖,使相關企業愿意出售其工業副產氣,但跟著制氫企業增多和工業副產氣需求增大,工業副產氣將炙手可熱,上游企業趁機提價在所難免。近幾年令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痛苦的枯枝、秸稈、木材加工廢料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質料坐地起價的一幕,必然會在工業副產氫領域重演。與此一起,跟著氫燃料電池轎車推廣運用提速,工業鏈日益老練,政府補貼及支撐政策退坡,氫能終端價格將繼續走低。到時,出資工業副氣制氫的企業將面對質料提價、產品貶價的雙重擠壓。
最后,面對可再生動力制氫的應戰。從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看,可再生動力電解水制氫無疑是最清潔的綠氫,是未來氫能的主導。
依據相關規劃,2030年,我國可再生動力發電裝機將達12億千瓦。考慮到可再生動力發電的間歇性以及電力存儲的難度與高本錢,可再生動力發電-電解水制氫無疑是可再生動力充分運用的抱負途徑之一。而據陜西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介紹,自2010年以來,光伏發電本錢現已下降70%以上,后期跟著技能進步、光電轉化率的進步,光伏電價低于燃煤發電將成為實際。
而據記者了解,2020年以來,國際上已有3起光伏發電招標電價低于0.1元/千瓦時。
“即使不算上減碳及碳買賣收益,一旦可再生動力發電降至0.25元/千瓦時,用其電解水制氫的本錢也可與工業副氫抗衡。”我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燦這樣表明。
“沒有同步建設碳捕集和封存運用設備的工業副氫,本質上也是灰氫,在無綠氫可用或綠氫供給缺乏時,這種灰氫有其開展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競賽優勢。一旦可再生動力發電規劃滿意大且價格繼續下降,綠氫供給充足時,這些灰氫不僅面對著劇烈的商場競賽,還將面對二氧化碳減排的巨大壓力。所以,需理性看待、慎重出資。”陜西煤業新式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國強這樣提示。
《我國石油和化工工業調查》雜志 作者:陳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