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柳工采訪時發現,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柳工也受到影響,生產量能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但這家公司沒有采取減員的方式,相反,卻在大舉延攬人才——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天,他們與7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正式簽約,并將他們全部安排在了設計部門。
據悉,柳工先后和清華大學、吉林大學、長安大學和浙江大學等著名高校建立技術研究的合作關系,并成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所集中各路技術精英。柳工充分認識到人才和管理的重要性,這使得企業管理朝合理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在江蘇柳工工作的人都知道,在這里,研發部門的人“最牛”——待遇高、機會多,兩個同樣資歷的員工,在研發部門的要比其他部門的年收入至少高出大幾千元甚至更多。
“我們的研發人員一直在增加,而且‘招賢’力度還將繼續加大。”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他們來說,研發是生命線,技術是未來。目前他們每年的銷售額達到4億多元,而用于研發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類企業,達銷售額的2%-3%,僅此一項,每年就要投入1000多萬元。
據了解,在青藏高原,柳工通過分析研發出適合在高海拔正常工作的機型,成為在青藏高原馳騁的工程機械企業。柳工正是擁有了科學合理的組織經營模式、強大的科研團隊、龐大的人才儲備,才持續在強手林立的工程機械行業昂首闊步,屹立于工程機械的領先位置。
人才儲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力資源消費形式,大多數企業都已經認識到了人才儲備的重要性,他們呼喚新鮮血液注入到企業建設中。某電子公司的蘇經理在分析時認為,人才儲備有利于企業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沒有足夠的后備力量,沒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企業很難做大做強。
江蘇柳工的王副總說,就人才本身而言,進企業后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適應,了解企業基本情況以及企業文化,熟悉生產運作流程,了解職權范圍之后才能走上管理崗位,那種招聘后立即委以重任的做法是企業人力資源不成熟的表現,同時也存在用人風險。據介紹,柳工每年都要儲備一批各級管理人才,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從大專院校招聘應屆畢業生。二是從社會上招聘職業道德好、有文化的人,對工作經驗沒有具體要求。三是在本公司生產一線的熟練工中擇優進行培養。